每当冬至来临,逢冬数九,冬至的那天就是一九的第一天,天气将渐渐变得越来越冷。这时节正科甲巷靠水井不远的地方有一间小铺子,门面寒伧破败,阵阵黑烟从门口冒出来,黑烟被冷风吹得四处扩散,呛得路人咳嗽不止。铺面的木裙板上有个用红漆写的“火”字,这“火”字也被烟雾熏得乌黑,使人感到火已经熄了。铺子门前有一口破旧黢黑的大铁锅和一个同样破旧黢黑的小铁锅,大铁锅内装有像小山一样垒起来的锯木面、碎木屑和木质的刨花渣渣。这“木山”四周都不燃,只有尖端处燃着一团红,这火并没火焰,形状倒像一个不规则的异形红宝石,红亮红亮,十分好看。这地方称之为“火眼”,而烟雾是从火眼外的地方冒出的。小铁锅内装满大小不等的木炭和木炭灰,各占半边分明得很。铺子里的木架上还摆有几个烘笼儿,这烘笼儿是竹篾条编成,中间置以土陶盆,上端有个弯弯的竹把子,供人手提。守卖“火”铺的是一个老婆婆,姓甚名谁记不清了。婆婆头发花白,眼睛好像老是睁不开,挂有眼屎,身形佝偻,声音沙哑,穿着一套磨得油黑发亮的棉衣棉裤,她整天坐在大铁锅旁,手握一把小铁铲等待烤烘笼的人家来“买火”。
那年月没有什么空调电暖器,富贵人家干部办公使用铜制火盆,烧优质木炭,一般穷苦小民为了取暖只有烤烘笼,烤烘笼就得“买火”,一般以老人居多。他们穿着黑色和蓝色的粗布围腰,提着烘笼往老婆婆面前一放,说买两分钱“火”或买五分钱“火”。两分和五分的区别在于婆婆在大小铁锅内铲几下:两分,大小铁锅一边一铲;五分两铲半,铲好后还要“包燃”,所谓包燃即烘笼内的土陶盆中的木炭木屑要燃红,只见卖火婆婆用破芭蕉扇扇几下,烘笼就燃旺了。买火的人给了钱,手提烘笼儿在裤裆下,再用围腰遮盖易于保暖,喜气洋洋地回家去了。对于卖“火”的婆婆来说,倘若有人先买个烘笼再买火,婆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,在火眼处多铲些碎木屑忙说:“道谢大买主,道谢大买主!”不说谢谢说道谢,道谢即道一声谢也!
婆婆的卖火铺子,一直要开到农历二月初二“龙抬头”的好日子(蛇冬眠醒了,民间叫“龙抬头”),那时天气转暖,卖火铺子又只有等到来年冬至。一个冬天,婆婆能卖出多少“火”,能赚到多少钱,没人知道。“火”能给婆婆带来温暖吗?随着社会的变迁,我们有了热水袋暖水壶,后来有了电暖器,更有了空调,卖火婆婆的铺子不知哪年哪月关了,婆婆向何处去?我辈也不知道,祝老人家过上与社会同步的日子。
8人已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