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文章详情

新闻资讯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原创文章 抽刀断水断电断网 2017-10-20 8092人阅读

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《元阳梯田》

今天,写字间一代人心目中的冬至为何种概念?不过旧历上的一个普通日子,或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讲的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,或摘下防霾口罩品尝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饺子。而圣诞呢?无非意味着商场呼天抢地的促销,餐饮张灯结彩的蛊惑,街上红帽子、小喇叭的party和狂欢。

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有理想、有抱负一族,把圣诞老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节日栖息中原神州视同外来物种入侵,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,空放“拒绝”之厥词,与当年鲁迅戏谑的“爱国主义等于爱国货”之腔调如出一辙,似乎屈原大夫遗失在江边的那双白鞋只有他穿最合尺寸。对待此种空炮,权当高粱红喝多了的醉话,酒劲一过,恨不得马上吃上几个披萨饼还外加一朵黄玫瑰,情人节送老情人去了。理性下来,仔细想想,西方文化的节日因子飘零东方文明,不过九牛一毛,多为形似神不似的躯壳,其精神内涵早被商家喧闹和海吃狂购注销殆尽了。年轻人找个说法,借个机会,自娱他娱一下,舒缓神经一下,只要节制适度又有何妨,不至于被戴上崇洋媚外的小红帽而横遭屈大夫传人的指责吧。所以,凑凑热闹、过过三国演义了的假圣诞,拉动拉动第三产业,尚不至于把黄土地染成蔚蓝色的,用不着神经兮兮的。

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同西方的一些主要节日比较,传统中国文化的节日,基本为农耕文明的产物,与大自然的呼吸息息相关。24节气刻录着周而复始的自然律动,很多节日即为节气的关节点、分界点。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与节气、节日血肉相连、须臾不离。工业化、城市化的步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改造着机体的自然结构,同时也稀释掉了节日的自然本能。人们若不是靠历史的文字记忆,或月份牌上数字提示,“该放假了”的制度明示,谁还会像古人一样异常本能而清晰地嗅出惊蛰与清明的界限,当然除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侵染过的极少数人群之外。所以,由自然时令、耕作规律,到节日形成,中国传统节日属于“自然型”。西方节日则多与宗教庆典有关,属“人工型”。“人工”节日的优势在于其内涵和象征仪式,基本不受社会进程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。圣诞老人背着糖果从烟窗夜半而降,规定动作不走样,年复一年地吸引着基督世界孩子们的眼球。充满想像的虚构里涌现出一份父辈对孩子的关爱,如雪夜壁炉旁静谧的温馨。我们的“自然”节日,退去了农耕时代的繁文缛节,走到工业文明的今天,几乎蜕变为聚会燕乐、旅游购物、欢乐谷冲浪的代名词。既然传统节日无非意味着消费的狂欢,那外来节日再搞他几回狂欢,多乎哉?不多也!

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因此走进现代文明的传统节日,如要保持其传统吸引力,除了节日本身负载的传统价值之外,如清明的慎终追远、中秋的血亲团聚,应多多补充一些“人工”设计元素,增强节日的文化象征性和辐射力。这是传统“自然”节日面对现代“人工”文明所必须考虑的对策。这些“人工”元素,不妨考虑传统节日标示性的徽章、图像、文具、服饰、首饰、工艺品以及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食品、餐饮、器具、文体娱乐项目的挖掘开发。此类节日“人工”元素不是所谓穿“汉服”、祭天地之类的礼法复古,也非沉甸甸、硬邦邦的儒学教育,而应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明快轻扬与润物如酥。也应多多考虑孩子们的天性需求。因为我们的节日,多半是把孩子的欢乐建立在成人的沉重和宴乐的基础之上,最多是赏赐几份爆米花和炸薯条罢了。孩子心目中的节日才是真正的节日,某种意义上。当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再羡慕邻居的孩子有圣诞老人送来神秘的礼物,才会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。

墙内秋千已成昨日幽梦,腊八粥厨艺几近绝迹,怎抵那迪士尼的马达轰鸣、肯德基的鸡腿飞舞。真正传统节日之守望,坚苦卓绝!

冬至抵不住圣诞的理性批判


点赞
6人已点赞

更多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