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关维常
2016年3月25日下午,一空网拜访了原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关维常老先生,老人家今年已经83岁,依然非常健谈,精神矍铄。他从事殡葬工作36年,曾参与编撰《上海殡葬志》。午后阳光下,在他家小屋,跟我们娓娓道来上海殡葬的发展历史。
关维常简历1954-1958年,上海市公安局侦查员
1958-1985年,上海市民政局人事保卫处
1985-1994年,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业务科副科长、科长,办公室主任
1994年至今, 退休
上海,全国首座开始现代殡葬的城市
中国从事传统殡葬的行业叫“红白杠”,负责人俗称“杠头”。“红白杠”是个松散组织,平时杠员各行本业,遇有婚丧喜事由杠头召集,事毕即散。一两千年来,中国人就是这么操办丧事的,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。
上海租界老照片
鸦片战争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国沿海一些城市,首先是上海,出现了外国的租界,从此外国人开始陆续来到上海。随着岁月流逝,来沪外国人越来越多,他们中不少人最后就在这里离别人世。对这些死者的遗体如何处理,引起各方关注。英国驻沪领事提议建设公墓,得到了响应。于是1844年,上海就出现了第一个商业性公墓,这就是由英国人在租界开办的山东路公墓。
昔日山东路公墓
自山东路公墓出现之后,便不断有外国人在沪开设公墓营业。为了管理这些经营性公墓和办理外侨入葬手续,1866年2月,公共租界工部局即在卫生处专门设立了公墓股,这也是在上海出现的第一个殡葬管理机构。
1896年,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设了上海第一个商业性火葬场——静安寺公墓,同时兼火葬场。1927年,静安寺火葬场安装了上海第一座以煤气为燃料的火葬炉。而西宝兴路火葬场则是在日侨公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火葬场内有唐式礼堂一座,据悉当年全国仅有两座,一座在上海,另一座在大连。
20世纪初,上海建立了第一个中国人开办的经营性公墓——万国公墓。万国公墓由浙江上虞商人经润三于1909年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首建,后因筑沪杭甬铁路被占用。1917年,经润山之妻汪国贞西移张虹路购地重建墓园,原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。
万国公墓老照片
1926年,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中华凯斯柯特公司,向一位旅沪法国侨民租下了位于今胶州路207号的一幢三层楼花园洋房,开办了专事殡殓的“大礼厅”,次年改称“万国殡仪馆”。自此“殡仪馆”三字才为国人所接受,而万国殡仪馆成为上海第一家正规殡仪馆。
解放后的殡葬改革和设备革新
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座开始现代化殡葬的城市,也是最先开始殡葬改革的城市。改革重点在两方面:一是习俗改革,用鲜花代替锡箔,鞠躬代替磕头,哀乐代替唢呐吹奏,另一方面提倡火葬,但刚开始效果不佳。
文革期间,殡葬业遭到摧残,红卫兵在公墓大砸所谓封资修的遗迹,把上海公墓的坟墓几乎全部平毁,所有的公墓在上海消失了。全部的殡殓和火葬业务集中到龙华、宝兴两大火葬场。
1982年按照中央要求,上海10个县每个县造一座火葬场。1985年和1987年,崇明岛横沙和长兴火葬场相继建立,从而结束了两个海岛遗体土葬的历史。由于火葬服务范围扩大,1985年起,全市火葬场均陆续改名为殡仪馆。
现代火化炉
设备方面,龙华、宝兴火葬场起先都是烧木头的,不但黑烟滚滚,而且烧一具遗体需要耗时4-5小时。上海这么大,仅有静安寺火葬场用煤气火化炉,显然不够用。后来在郭沫若的二儿子郭博(原上海民用设计院总工程师)的帮助下,成功设计了煤气火化炉,并推广到全市。
随着时代发展,殡仪馆陆续在接尸车、服务人员、化妆间、防腐等方面设备、技术和服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现代殡仪车
1985年,为满足华侨、港、澳、台同胞叶落归根的愿望,关老爷子还承担起为华侨公墓选址的任务,经过周折最终选址青浦朱家角。这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可以棺葬的陵园。
采访手记
关老先生对上海殡葬发展的历史如数家珍,他说他本来是从事人事保卫工作的,就因为有好奇心,喜欢听老殡葬工人讲故事,听得多了就对上海殡葬发展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,后来才有机会被派去编纂《上海殡葬志》。关老先生退休后的晚年生活非常丰富,书法、绘画、太极、养花……今年也是他和夫人结婚六十周年(钻石婚),祝老人家身体健康、寿比南山。
关唯常和夫人王燮琴
年轻时候的关唯常夫妇
参考文章:
《解密上海的早期殡仪馆》
《上海公墓发展史》
《旧上海殡葬与公墓》
《上海租界公墓研究》
关维常老人采访视频
60人已点赞